老驢子的新自然課
在教育改革聲浪與潮流之中,我們常聽到許多課程改革、教學自主、 教師專業…等名詞,許多老師也在波濤之中隨波逐流伸手揮尋,企圖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套教學模式或方法以供教學之需,卻常在茫茫遍尋之際,赫然驚覺其妙乃存乎於心而已。
以自然科的教學為例,自然科的教學內容原本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環境事物與現象,教師若能從心的創新為出發點,自然就有新的教學歷程出現。過去我們一直教導、灌輸孩子許多自然科的知識,連實驗、活動的主題、教材內容與步驟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逐步完成相同過程的精彩實驗與過程。以蠶寶寶單元教學為例,幾乎全班的小朋友就開始養蠶寶寶,但其中有多少的〝想法〞是出自於學生自己的思考或經驗?為何而養?可不可以容許養毛毛蟲呢?或是養其他如麵包蟲、蟋蟀、米象鼻蟲(米蟲)?養蠶寶寶的目的在於使學生理解課程標準中小動物的生長與變態過程知識,以其它身邊常見的物種進行教學,這樣的目標是不是同樣也達到了呢?
另外,想跟大家分享的是:自然科的教學可以多走出教室進行。這裡所謂的走出教室並不是帶學生到關渡、上陽明山、木柵茶園….,而是校園與附近的公園、荒地。自然科領域有相當多的比例是有關動、植物的生命現象、物質的世界、地球科學與環境議題…等,其實校園中就充滿這樣的教材。選兩塊不同型態的地方分別圍成2公尺見方,觀察記錄該範圍內的生物,正是族群與群落、生物多樣性甚至是食物鏈的課程內容;校園建築、景物的明暗變化就是竿影、太陽的觀測內容;而校園中的翹翹板、單槓、 拔河繩、玩球…等,都是力與運動現象的在遊戲中學習教材,這些教學方式的改變其實在國外已行之多年,也就是所謂的校園學習棲地的觀念。
自然科的教學內容並不難,比較難改變的是過去我們傳統固持化的教學模式。筆者很喜歡描寫一隻老驢子要教導小兔子有關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兔子卻一直被周遭的環境事物所吸引而分心,縱使老驢有廣博多聞的學識,小兔子要的卻不是那樣制式與教條下的教導,透過與周遭環境的互動、嬉戲玩耍,牠也獲得了許多老驢子所不知道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小兔子是在快樂之中學習的。第一次看到這一本繪本時,驚覺自己是不是就是那一隻老驢子?回顧自己的過去,不也是就像那隻小兔子一樣,在快樂氣氛中學習?那何以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自然科教學不能讓學生在輕鬆、快樂的氣氛環境下學習呢?在此特別以這則故事和大家分享,也期待我們能一起在愉悅的心態下享受教學相長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