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

 

 emailbox.wmf

[首頁][教學活動][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

 

臺北市士林區溪山國民小學九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教學計畫書

一、任教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二、擔任班級:四年甲班

三、上課時間:每週一第三節、週二第一∼二節。

四、上課地點:以自然專科教室,以及在校園或戶外之觀察體驗實作為主,四年級教室為輔,或視課程內容在圖書室、電腦教室進行相關教學活動,。

五、上課方式:配合九年一貫精神,為讓學生從實際生活經驗中獲得課程內容知識與技能,故透過統整教學方式,採用操作體驗、小組討論、分組報告與實作練習或教師講解示範等策略,輔以視聽媒體、電腦網路等素材進行教學。學生必須要積極參與、主動學習,自行或小組合作的歷程完成課堂作業、討論、報告等習作或操作,希望學生們的學習活動豐富愉快。

五、評量方式:(教師評量70%、學生自評15%、學生互評15%

上課的態度、個人與小組合作的程度、作業與習作的完成,以及討論與報告是評分的重要依據,每一項均非常重要,期中與期末的測驗成績僅是評分項目中的一小部份而已。教師評量內容比例預計如下:

(1)資料收集與閱讀(15%)        (2)平日習作、作業(20%)

(3)期中(末)測驗(20%)        (4)小組討論與參與(20%)

(5)專題探討作業(20%)          (6)其它,如出席狀況、學習意願(5%)

六、教學內容:教師依課程綱要內容以康軒版四上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材為主架構,擷取校園、社區等環境內容為教學素材,根據學校環境教學素材進行統整與部份改編,教材內容如下:

1.康軒版國小四年級上學期教科書

2.校外教學課程、戶外教學與相關時事補充教材資料

3.校園與社區環境教學資源

七、領域教學計畫與教學進度:

本進度視時事、學校活動與客觀自然環境之配合,做順序之適度之調整。詳細內容如下:

編寫者

吳 文 德  老師

上課時間

同上

上課

地點

1.室內:以自然教室與四年級教室為主要上課地點,視課程內容與需要輔以電腦教室與圖書室為教學環境;

2.室外:以校園與社區自然環境為主,配合課程內容需求安排臺北近郊戶外教學。

學期

學習

能力

指標

1.熟悉指北針與月亮觀測器的使用方法。

2.察覺月亮東昇西落與月相盈虧變化的規律性。

3.認識各種水域環境,並能珍惜水域環境資源。

4.熟悉水生生物的特殊構造與功能。

5.認識光的直線前進、反射與折射等特性。

6.理解色光的意義與生活中的色光應用。

7.認識噴霧器與空氣中的水滴可產生虹色光。

8.熟悉常見的交通工具與使用之燃料與能源。

9.認識運輸工具的構造功能並能設計會動的玩具車。

10.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節能減碳措施與觀念。

背景分析

1.學生:班上約3/4學生世居山區,熟悉外雙溪環境,自然體驗機會較一般都會學生為多,為其優勢;劣勢則是學生人數少,同儕學習較為缺乏。其次,外學區學生人數所佔比例為1/4,再加上學生個別差異與學習成就差異頗大,須特別顧慮學生程度差異與班級經營。

2.教師:臺師大環教所畢業、臺北市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小組輔導員,領域教學知能尚稱熟稔。

3.教學環境:位陽明山國家公園旁,具豐富之溪流、森林自然生態與田園環境。

教材

編選

原則

1.依據部頒課程綱要編選教材;

2.根據學生生活經驗編選;

3.配合社區自然環境資源(例如:過去之自然資源調查研究報告、相關剪報、資料);

4.配合相關教育研究專案;

5.相關主題內容統整;

6.符合學生興趣與能力;

7.教材編選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

8.配合營造校園學習棲地,師生共同學習。

教材來源

以校園、社區等環境為教學素材,教師依課程綱要內容參考康軒版教材,根據學校環境教學素材進行統整與部份改編,教材來源如下:

1.康軒版國小四上自然科教材

2.校外教學與戶外教學課程、相關時事等補充教材資料;

3.校園與社區環境教學資源。

教學

策略

盡量採多元教學策略。教學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生熟悉之生活周遭環境、事物為教學素材,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1.戶外教學:學校校園、學校社區、國家公園、自然公園…等戶外體驗、參觀教學;

2.實驗操作:實驗、養殖、繁殖…等實作性教學;

3.探索體驗:提供學生觀察自然、體驗自然、探索環境的機會;

4.教師講授:教師透過幻燈媒體、影片、教材…. 講解說明課程內容以讓學生了解;

5.網際網路:資訊融入教學活動,讓學生透過網際網路、電腦多媒體…等學習課程內容;

6.視聽媒體:錄影帶、幻燈片、錄音帶、電視…等進行教學活動;

7.其它方式:視教學單元內容,運用其它多元方式如小組合作、專題研究…進行教學。

評 量

方 式

教學評量採多元方式,評量之主要目的在於了解學生學習狀況,並讓老師修正教學內容據以對學生採取補救教學,故教學評量將以各種可行之評量方式進行。

1.實作評量:透過實驗、養殖(種植)、探索、體驗活動等操作,據以了解學生對學習內容掌握情形;

2.紙筆評量:傳統之紙筆測驗方式,視課程與學生學習狀況需要,進行紙筆測驗;

3.其它觀察報告、分組討論、小組合作、戶外教學…等多元評量方式;

4.依需要採形成性、診斷性與總結性評量等教學評量方式進行評估。

項次

單元主題

相對應能力指標/評量

學習目標

節數

配合議題融入

1

月亮

1-2-2-1;

1-2-2-2;

1-2-5-1;

1-2-5-2;

2-2-1-1;

2-2-4-2;

3-2-0-3;

5-2-1-1;

5-2-1-2;

5-2-1-3;

6-2-2-2;

1.認識月亮表面有暗有亮;說出月亮的面貌像什麼,培養聯想的能力。

2.透過傳達分享知道有關月亮的傳說故事。

3.認識人類登陸月球的事蹟。

4.學習使用指北針,以及運用地面的參考體,來確定、描述月亮的的方位和位置。

5.藉由討論,共同思考觀測月亮高度角的可能方法。

6.會使用月亮觀測器測量月亮高度角。

7.察覺月亮的位置會改變。

8.透過觀察並記錄月亮的位置,察覺月亮東升西落的現象。

9.透過生活經驗,能說出月亮具有不同的形狀。

10知道記錄月行變化的各種項目內容。

11透過長期觀測,察覺月亮的圓缺變化具有週期性。

12透過長期觀測,察覺月形變化具有週期性、月形變化和農曆日期的關係。

13會由農曆日期預測月形。

12│14

【資訊教育】

4-2-1

 

【環境教育】

1-1-1

1-1-2

1-2-1

【生涯發展教育】

3-1-1

【性別平等教育】

1-2-1

1.實作評量

2.口頭評量

3.習作評量

 

【十大基本能力】

二、欣賞、表現與創新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六、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2

水生家族

1-2-1-1;

1-2-2-4;

2-2-1-1;

2-2-2-2;

5-2-1-1;

6-2-2-2;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十大基本能力】

二、欣賞、表現與創新

三、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1.認識不同的水域環境。

2.察覺校園或學校附近水域環境的存在。

3.察覺水生生物生存需要的環境條件。

4.能善用工具,進行水域環境的調查活動,並了解相關的注意事項。

5.能參與小組活動,學會工作分配與合作學習。

6.察覺水域環境中有各種不同的水生植物,其形態與生長方式各有不同。

7.察覺水域環境中有各種不同的動物在活動。

8.藉由操作和觀察,知道沉水性的水生植物莖葉柔軟,可以適應水流和水位高低變化。

9.藉由操作和觀察,知道浮在水面生長的植物葉片不沾水或葉柄有氣洞等特殊構造,可以隨水流漂到各處。

10藉由操作和觀察,知道挺出水面成長的植物葉柄和莖有氣洞的特殊構造,可以適應水中生活。

11察覺魚的外形特徵及運動方式。

12察覺魚在水中的呼吸方式。

13認識其他水生動物的外形特徵、運動方式及特殊構造。

14能主動親近並關懷學校及社區所處的環境,進而了解環境權的重要。

15能具有參與調查與解決生活周遭環境問題的經驗。

10

12

【環境教育】

1-2-1

2-2-1

3-2-2

4-2-1

4-2-3

5-2-1

5-2-2

 

【性別平等教育】

2-2-4

 

【生涯發展教育】

3-2-1

3-2-2

3

奇妙的光

1-2-1-1;

1-2-3-3;

1-2-4-1;

1-2-4-2;

1-2-5-2;

2-2-1-1;

2-2-5-1;

3-2-0-3;

 

 

1察覺有光線才能看見物體。

2.觀察影子,並發現影子和物體形狀的關係。

3.透過觀察,察覺光是直線前進的。

4.能利用鏡子進行反射遊戲。

5.從操作過程中,發現鏡子反射陽光的角度是可以調整的。

6.從遊戲中,培養獨立思考與問題解決的能力。

7.藉討論認識生活中反射原理的應用。

8.透過操作與觀察,察覺光在不同介質中會改變行進的路線。

9.認識光線通過水而折射是物體的位置或形狀改變的主要原因。

10透過操作與觀察,察覺光在不同介質中會改變行進的路線。

11能嘗試用噴霧器製造彩虹色光。

12能製造更清楚的彩虹色光。

13能察覺彩虹色光由光產生。

14能嘗試用不同方法製造彩虹色光。

15能察覺彩虹色光由光產生。

16察覺可從光影、顏色獲得很多訊息。

17察覺光源透過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呈現出來的光線就會有顏色。

18察覺色光互相重疊後,會產生不同顏色的新色光。

11

13

【性別平等教育】

1-2-2

 

【人權教育】

1-2-1

 

【生涯發展教育】

3-2-1

3-2-2

 

【家政教育】3-2-1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十大基本能力】

二、欣賞、表現與創新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七、規劃組織與實踐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4

運輸工具與能源

1-2-5-3;

2-2-6-2;

4-2-1-1;

5-2-1-1;

5-2-1-2;

6-2-2-1;

6-2-3-2;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1.藉由騎腳踏車與觀察別人騎腳踏車,認識腳踏車前、後輪的構造與功能。

2.透過認識腳踏車的構造與功能,並認識其他運輸工具的構造與功能。

3.經由觀察腳踏車及其他運輸工具(如機車、汽車)的輪子,認識輪子的相同處。

4.經由觀察與討論,認識生活中常見與常用的手推車。

5.透過操作和觀察,學習分辨手推車車頭,以及正確的使用方法。

6.經由觀察與討論,認識生活中常見與常用的手推車。

7.透過操作和觀察,學習分辨手推車車頭,以及正確的使用方法。

8.經由觀察常見的運輸工具,認識各種運輸工具的各部位構造。

9.知道大部分運輸工具都具有類似的構造與功能。

10經由對玩具車的觀察,認識玩具車的構造。

11模仿玩具車的構造,製作橡皮筋動力車,並在過程中培養出信心及樂趣。

12透過操作橡皮筋動力車的過程,體認動力與運輸工具的關係。

13察覺運輸工具常用的各種不同能源。

14認識生活中常用的各種能源,知道它們為我們做哪些事。

15認識生活中常用的能源,知道它們為我們做哪些事,並知道如何節約能源。

16能依據研究主題,擬定研究方向與計畫,並確實執行。

17能將研究結果與心得製成報告,與同學分享。

10

12

【資訊教育】

4-2-1

【家政教育】

3-2-1

3-2-2

【性別平等教育】

1-2-6

2-2-4

【生涯發展教育】

3-2-2

3-2-2

【十大基本能力】

一、了解自我發展潛能

二、欣賞、表現與創新

三、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七、規畫、組織與實踐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Copyright (c) 1996-2001 Namo Interactiv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smflower@gate.sinica.edu.tw